第144章 较劲(13)-《复明1659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陛下,为华夏光复大业,军队裁汰老弱,增强战力都是应该的,可兵部职权一削再削,人事,武器,计划均归于总参,兵部如今只剩下一个架子,就和五军都督府一样啊。何况…唐安”

    朱由榔心说后世的“兵部”就两个人:尚书和新闻发言人,比你这还简略多了。军队被文官插手,这不正是明末被各种逗比拖垮的明军吗?这怎么行?不过,此时也无所谓新闻发言人的说法,而光有个光杆尚书也挺搞笑,自是不能照搬后世经验。

    “行了,朕知道你要说唐安禄山,可安禄山不是过了两年就死了么?”

    尚书一脸emmm的表情,不知道该说什么好。

    “兵部为文官,总参为武官。文官领兵在宋以后,哪个有打得好的?本朝后文官领兵,虽偶有昙花一现,但多是一群纸上谈兵之人,看了本武备志,纪效新书就说自己知兵了,互相吹捧的话这些人还当真?”朱由榔忍不住吐槽起来,明末的统治阶级实在是太腐朽了。

    “而军权全集于武人之手,也的确有安禄山故事之嫌。所以朕打算分开军令和军政。军令由国防…啊不…兵部掌管,专司军队调动,作战,情报刺探。而军政则管人事,训练,机构,装备…”

    “嗯,就这样吧。这个回头你们给朕写个草案上来,朕与总参打过招呼了。”三两句话,朱由榔打发走了垂头丧气的兵部尚书。“怎么,又是来找朕哭穷来的?”这位尚书也倒是颇有前面几朝的遗风,已经好几次请自己开内库了。

    “正是…自从陇川等土司叛乱以来,军费开支已增近万两,而税源也因为轨道占用,道路不畅受到影响,比往日里少收了三四千两白银,若不发债,熬不到下一次田赋了。”

    说来惭愧,直到此时,朝廷的主要税源仍然来自于田赋(占比六成多),其次才是工商税和国营工坊(占两成多),剩下则是盐税等杂项。而田赋基本上一年只能收两次,其他时间只有工商税等在输血。于是,户部尚书又尽职尽责的来“打秋风”了。

    而内务府的收入则来自于几处“皇庄”:这些土地示范性的采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,对蒸馏酒,玻璃的专营收入。这些钱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,拿出去补战争的窟窿没问题,但如果这么做,改进玻璃的生产技术又得拖一年。

    唉!朱由榔再次体会到作为一个文科生的痛苦,此时的玻璃还在用管子人工吹,还有不到三十年,西欧大块玻璃的出现就会使得玻璃迅速降价,那自己岂不是白穿越了?
    第(2/3)页